看過不多Tony Scott的電影,除了本片只有Top Gun、Spy Game、Man on fire。
對Top Gun不感興趣(我不太主動看戰爭電影),Spy Game中我只記得勞勃瑞福的演出,而Man on fire,是我覺得只有鏡頭運轉,
人物感情卻不夠淳厚的電影。
而本片,我必須要說,劇本並沒有什麼新意、類似題材的知名作品太多了;而劇情似乎也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之處,似乎大部分觀眾期待的事情都發生了。
而導演的鏡頭調度似乎跟Man on fire判若兩人,鏡頭有力簡潔,卻也有一些好萊塢大片的氣息。
當然,本片的製片Jerry Bruckheimer從90年代的The Rock、Con air、到最近的國家寶藏、神鬼奇航系列,這些幾乎都是賣座大片。
的確,本片有濃厚的商業氣息,不過即使如此,我依舊很喜歡本片。
一部電影吸引人的地方很多,從演員,導演,音樂、劇本,甚至服裝化妝,都是。
而本片讓我驚嘆的不是以上幾點,而是片中的人物情感。
人物情感並不直接代表演員的演技。
而是需要許多因素去醞釀,包括劇本、導演,最後由演員詮釋,再呈現到大螢幕上。
我喜歡丹佐華盛頓所詮釋的Doug Carlin、不是因為他有過人的洞悉力與觀察力,不是因為他所帶有的幽默感。
而是片中他不計代價,想要挽救一切那種迫切的情感。
就如同他詢問女主角的這句台詞:「What if you had to tell someon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world,
but you knew they'd never believe you? 」
而即使沒有人相信他,答案依舊是「I'd try.」
巨大的困難會驅使人放棄。
但我很欣賞Doug從未放棄可以拯救他所愛的一切的任何希望。
我也很欣賞丹佐華盛頓將這個角色內斂情感的詮釋,我們都知道真正的痛苦是深層潛在而難以表達的。
由Adam Goldberg所扮演的實驗室主持人Denny,帶有一點神經質與偏執。
Adam Goldberg曾在Friends第三季中客串三集,扮演Chadler新搬進來的室友。
對我來說,Denny這個角色特別適合他,也很高興在大銀幕上看到熟面孔。
劇本在編寫上,一方面用剥筍法一層層的讓劇情推移,另一方面卻到了最後幾幕才終於讓男女主角會面。
我認為這種不斷堆積再引爆的手法使劇情張力十足。
男女主角對戲的份量不多,但卻已經非常足夠。
最後回到標題,Tony Scott對我來說並不是讓我很喜歡的一位導演。
在看了Man of fire之後,對他的印象並不是很好,畢竟在我心中,他並沒有把這個故事發揮到最好。
而在本片中,倒是讓我對他改觀。
先不論製片之於本片的影響,從開場輪船爆炸靜止的無聲瞬間,到Doug出現在案發現場從他的角度環繞檢視整個場面。
迴旋直升機與沉浮輪船殘骸的港口,鏡頭轉了一半回到Doug所看到的港口─黑色屍袋、慌忙的急救人員。
我想這樣鏡頭運作的美學,很難不歸功於Tony Scott。
包括後來公路飛車、直升機遊艇出動的鏡頭,也相當的有魄力。
對於人物情感的描寫Tony Scott多半使用特寫,而對於場景動態或是靜態的描寫,他的鏡頭容納的範圍又是如此之廣。
到了一整個海面或是整片湖景。
飛車場面易見,但是寬宏壯大的鏡頭卻不是每個導演都能展現這一種氣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