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電影心得 (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看過不多Tony Scott的電影,除了本片只有Top Gun、Spy Game、Man on fire。

對Top Gun不感興趣(我不太主動看戰爭電影),Spy Game中我只記得勞勃瑞福的演出,而Man on fire,是我覺得只有鏡頭運轉,

人物感情卻不夠淳厚的電影。

而本片,我必須要說,劇本並沒有什麼新意、類似題材的知名作品太多了;而劇情似乎也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之處,似乎大部分觀眾期待的事情都發生了。

而導演的鏡頭調度似乎跟Man on fire判若兩人,鏡頭有力簡潔,卻也有一些好萊塢大片的氣息。

當然,本片的製片Jerry Bruckheimer從90年代的The Rock、Con air、到最近的國家寶藏、神鬼奇航系列,這些幾乎都是賣座大片。

的確,本片有濃厚的商業氣息,不過即使如此,我依舊很喜歡本片。



一部電影吸引人的地方很多,從演員,導演,音樂、劇本,甚至服裝化妝,都是。



而本片讓我驚嘆的不是以上幾點,而是片中的人物情感。

人物情感並不直接代表演員的演技。

而是需要許多因素去醞釀,包括劇本、導演,最後由演員詮釋,再呈現到大螢幕上。



我喜歡丹佐華盛頓所詮釋的Doug Carlin、不是因為他有過人的洞悉力與觀察力,不是因為他所帶有的幽默感。

而是片中他不計代價,想要挽救一切那種迫切的情感。

就如同他詢問女主角的這句台詞:「What if you had to tell someon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world,

but you knew they'd never believe you? 」

而即使沒有人相信他,答案依舊是「I'd try.」

巨大的困難會驅使人放棄。

但我很欣賞Doug從未放棄可以拯救他所愛的一切的任何希望。

我也很欣賞丹佐華盛頓將這個角色內斂情感的詮釋,我們都知道真正的痛苦是深層潛在而難以表達的。



由Adam Goldberg所扮演的實驗室主持人Denny,帶有一點神經質與偏執。

Adam Goldberg曾在Friends第三季中客串三集,扮演Chadler新搬進來的室友。

對我來說,Denny這個角色特別適合他,也很高興在大銀幕上看到熟面孔。



劇本在編寫上,一方面用剥筍法一層層的讓劇情推移,另一方面卻到了最後幾幕才終於讓男女主角會面。

我認為這種不斷堆積再引爆的手法使劇情張力十足。

男女主角對戲的份量不多,但卻已經非常足夠。



最後回到標題,Tony Scott對我來說並不是讓我很喜歡的一位導演。

在看了Man of fire之後,對他的印象並不是很好,畢竟在我心中,他並沒有把這個故事發揮到最好。

而在本片中,倒是讓我對他改觀。

先不論製片之於本片的影響,從開場輪船爆炸靜止的無聲瞬間,到Doug出現在案發現場從他的角度環繞檢視整個場面。

迴旋直升機與沉浮輪船殘骸的港口,鏡頭轉了一半回到Doug所看到的港口─黑色屍袋、慌忙的急救人員。

我想這樣鏡頭運作的美學,很難不歸功於Tony Scott。

包括後來公路飛車、直升機遊艇出動的鏡頭,也相當的有魄力。

對於人物情感的描寫Tony Scott多半使用特寫,而對於場景動態或是靜態的描寫,他的鏡頭容納的範圍又是如此之廣。

到了一整個海面或是整片湖景。

飛車場面易見,但是寬宏壯大的鏡頭卻不是每個導演都能展現這一種氣魄。











-----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電影的台灣翻譯是什麼。

不過原片名打著South Park: Bigger Longer & Uncut,而本片也正符合標題的精神。

本片是完完全全、道道地地製作給南方公園的忠實觀眾看的。

許多笑點都是影集裡面的延伸、重製。

而最大大不同的是電影版尺度更大更寬,所以本片極盡惡搞諷刺之能事。

當然,我不想討論嚴肅的話題,本片諷刺什麼並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事實上沒有對美國大眾傳播有一定的了解,其實不太容易搞清楚南方公園的諷刺對象,這其實並不是我的專長,故不提。)



看慣了中文配音的南方公園,這一次終於有機會聽到原製作小組的原音重現。

很擔心聽了原音會覺得沒有那麼好笑。

不過,開場之後就馬上撇開我的擔心。

我只能說,中文配音真的將原音詮釋的很好,幾乎如出一轍,所以不會有太大的落差。



而原音更利害的地方在於片中的每一首歌,能入圍葛萊美最佳配樂果然不是蓋的。

片中押韻的歌詞,還有暴笑無厘頭的歌詞,加上人物們歌舞昇平地伴舞。

加上琅琅上口的旋律,內容卻是骯髒不堪!



這真的是中文配音比不上的地方。

號稱是Bigger Longer & Uncut,本片的節奏也不會成為了延長四倍時間的一集影集。

一部電影該有的,仍然是沒有缺少。

可以說是維持影集一貫風格,又具備大銀幕的必備條件。



觀賞本片之前,很難相信本片在imdb上有超過46000票,平均7.6的User Rating。

而觀賞本片之後,很難不相信本片在imdb上有超過46000票,平均7.6的User Rating。





給喜歡這部電影的朋友一個連結

this

是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一段表演,也許你看過了,那就再看一遍吧!



-----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久違的電影心得。

安打先生是不是一部好電影?

我想很難一言以蔽之。

故事敘述一個傲慢無禮又極為自私的明星球員大聯盟在完成三千隻安打的成就之後,就放棄了他的球隊立即退休。

而九年後,他無所不用其極的想要進入名人堂,這時卻被發現他的紀錄事實上還少了三支才達成三千安。

在票數大幅降低,眼看名人堂無望的時候,他決定重返大聯盟,完成他三千安的紀錄‧‧‧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相當討人厭的傢伙,極度的以自我為中心,不管他人感受。

愛好名聲、虛榮,而偏偏他又是一個偉大的球員。

而劇情的推展也像一般你所聽到的床邊故事、像周處除三害一樣,「惡人」改過自新,找到生命中有意義的事物。

所以這是不是一部典型好萊塢英雄電影?這算不算了無新意的片子?我想不然。

電影可以呈現的是影像、故事、人物感情、時間、空間,我想單就一個層面去挑剔,那還不如多花點時間看點電影。

我很少對一部電影有惡評也是這個原因,辣嘴毒舌誰不會?

尖酸刻薄的言詞並不能幫助你了解你所喜歡或你所不喜歡的電影。



但就劇情層面,並未能脫離好萊塢電影的一些公式,不過在過程中卻在關鍵時刻留給觀眾刺激的懸宕感。

即使觀眾都能大概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不過你仍然會懸掛一顆心翻轉著有可能的發展。

電影是拍給人看的,必須符合人的某一種期望,或者是極端地反應某一種現實。

這部片屬於前者,或許你會說他劇情老套,煽情狗血,我卻認為不能從單方面來看。



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本片大大地達到了我的期望,在國內轉播的賽事中很難一窺大聯盟球場的全貌。

本片從紅土球場、球員休息室,觀眾席都相當華麗燦爛的表現出來。

而且是一個國內轉播的較難為看到的密爾瓦基釀酒人隊的主場,米勒球場。

即使米勒球場本身沒有電影中拍得那麼美,也有相當正面的宣傳作用。

而球場上面的Play,經過了精心的設計以及演員們受過專業教練的訓練,是跟看轉播球賽不一樣的視覺享受。



至於本片所探討關於大聯盟名人堂的議題,我想做為一個剛看球不久的人,這留到以後再提吧























-----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洩露劇情 但建議觀影後服用





一部電影之所以吸引人進戲院有很多原因。

我承認我是會受到他們評價而對某一部電影有成見的人。

這種成見或多或少影響觀影的心情以及過程。

當然,評價參考就好,懷著成見觀賞一部作品是沒有辦法透徹的解讀影片中的玄機。

而,有些人則是喜好用這種「成見」作為觀影的依據。

我想Christopher Nolan對某些人來說,根本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名字。

更不用提Jonathan Nolan。

也許,只是也許,有一些人走出戲院以後直抱怨:「唉~要怪就怪怎麼那麼多人喜歡這部

片呢?」

幸好,身邊沒有這一種人。

對我而言選擇一部電影要依賴別人的主觀,是極沒有樂趣的事情。



《The Prestige》 翻做頂尖對決,並無不妥。

不過The Prestige已經在片中點出,是一個魔術三大步驟中的最後一個,也是整場魔術

的精髓、靈魂。

相對於故事側重的兩大魔術師之間的鬥智鬥力,我倒認為The Prestige才是全片的核心。

一場魔術表演可以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騙局,而The Prestige就是騙局的關鍵。

整場故事的關鍵似是集中在兩人的明爭暗鬥,實則導演才埋下了騙局之於騙局當中。



無論是導演Nolan或是編劇Nolan,幾乎不會讓熟知他們的觀眾失望。

錯割重組的時間、今昔時光對比意象的強烈運用、引人入勝的題材,隨著主角著魔般的心

情起伏。

這正是我所熟知的Nolan。

《記憶拼圖》中偏離一切常理罪惡感,《開戰時刻》中童年與青年時期的恐懼意象。

本片更是讓人眼花撩亂目不轉睛的出現這種對比。



Nolan的電影實在沒有正式的開始。

片頭出現的高帽堆呼應了最後的關鍵、而Cutter一面講解魔術三大步驟、台上切換著

Angier的表演。

一幕是故事的結尾、一幕是故事的正中央。

而讓人不禁要問,這部電影到底是從哪裡才算開始?

其設計的巧思不得不拿出來一提。



更讓人驚呼的一點是跳接的手法來敘述故事,而從未讓故事的原貌以真實面目現人。

每一個時間點,從兩人初識登台合作、反目,計陷對方,而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每一個時間點都沒有把話說盡,經過巧妙的刻意安排,即使Nolan呈現在觀眾面前的

故事不是很清晰,帶有一點存疑與困惑,卻能將故事的神髓精準的傳達。



片中一再使用高帽、紅皮球、鳥、舞台等意象,甚至是雙方背後的機關師都是對比的意

象。相較於其他電影,這些意象的象徵意義清晰可見。

可以說是重意而不重視於形。

意是片中傳達的一切意念,形則是表面的劇情細節。



而另一個特色則是在時間推移當中,角色性情的代換。

Nolan給予觀眾的是被切割重組後的結果。

但是對於作品當中的角色,時間仍是按照順序在流逝。

片中兩大角色Angier與Borden,似乎都偏離了「最初」導演所表現的人格特質。

Nolan喜好用角色的心理狀態的改變來挑戰觀眾的心情起伏。

這一種起伏,在與以前的作品不同之處,是一部分掩蓋了最後騙局的關鍵。



總體來說,Nolan用了他最擅長的各種手法來經營這個騙局中的騙局。

可以說電影本身就是一場敘述魔術表演者的魔術秀。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來自於Love Actually之中的一段小故事,我相信這樣小小的洩漏劇情,不會對你觀影樂趣有影響。





Andrew Lincoln飾演的Mark和Keira Knightley琦拉奈特莉飾演的Juliet的之間的對戲。

Juliet是Mark朋友Peter的新婚妻子,Mark的態度始終對Juliet愛理不理,直到Peter與Juliet婚禮結束後,Juliet覺得在婚禮拍攝的影片都抓不到她穿禮服的樣子,於是求助Mark,看他那裡是不是有更好的版本。

Mark則是支支吾吾,一下子說片子洗掉了,一下子說拿去錄白宮風雲。

Juliet發現在櫃子上的VHS,於是就當場放出來看。

鏡頭裡全是Juliet的特寫,Juliet在訝異之於,詢問Mark。



Mark語無倫次,搪塞了Juliet,想趕快離開現場,臨走前,Mark說:「我一直都在自我保護。」



衝出了家門外的Mark,覺得做什麼都不對。



這時背景響起:



"Oh I am what I am

I'll do what I want but I can't hide

I won't go

I won't sleep

I can't breathe

until you're resting here with me"



完完全全的將Mark心裡複雜的狀態表現出來,也許Mark可以繼續隱瞞他對Juliet的感情,可是天不從人願。

手足無措的Mark在大街上漫無目的行走,表現出了那種無奈。

我認為這是本片情境最好的一慕之一。



(至於Mark和Juliet後來怎麼了,想知道就去找片子來看吧。)


再來討論這首歌。



我對音樂沒有研究,只好是感想,而非評論。

Dido的歌聲當然沒問題,將那種戀愛者心裡的苦悶和矛盾傳達出來;感情的壓抑到了某個部分無法再繼續隱藏了,近乎崩潰的宣洩。

歌詞則是簡單而不俗。

由Dido縹緲的聲音來詮釋,只能用老話一句來形容─再適合不過。





把完整歌詞補在下面

收錄在Dido NO Agel這張專輯裡 在Love actually 原聲帶裡也有收錄



Here with Me

Written by D.Armstrong, P. Statham & P. Gabriel



I didn't hear you leave

I wonder how am I still here

I don't want to move a thing

It might change my memory

Oh I am what I am

I'll do what I want

but I can't hide

I won't go

I won't sleep

I can't breathe

until you're resting here with me

I won't leave

I can't hide

I cannot be

until your resting here with me





I don't want to call my friends

they might wake me from this dream

and I can't leave this bed

risk forgetting all that's been

Oh I am what I am

I'll do what I want

but I can't hide

I won't go

I won't sleep

I can't breathe

until you're resting here with me

I won't leave

I can't hide

I cannot be

until your resting here with me



(來自PTT lyrics版)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相信《虎膽妙算》是很多人童年的回憶。

可惜年紀小,唯一留在記憶中的只有主旋律以及「撕臉皮」。



原作中團隊合作、鬥智取巧的精神到了電影中已然漸漸式微。

畢竟電影與影集是不同的產物。

試想在美國長紅十年的《六人行》搬上大螢幕,如果真的實現了,必然荒腔走板。

影集改編成電影之後,必須顧及更多的觀眾取向。

當然也有商業因素,這種妥協之下,成了另外一種風格的系列電影。



從一到三集來看,這一系列只能被歸類成為動作鉅片。

而主角的個人主義也越來越強。

在沒有深入瞭解影集的情況下,我只能就電影來討論。



首先還是從導演開始談起。

Brian De Palma的影像風格非常奇巧,像是一個有才華的小孩不斷地炫燿自己的把戲。



例如在大使館電梯中利用隔間的鏡頭推移表示情況緊急,或是用Tom Curise的主觀鏡頭。

鏡頭到鏡頭、場景到場景之間的變換,讓人目不暇己。

巧妙運用的結果,讓觀眾不只是呆在椅子上看電影罷了,而是多了一種參與感。

我很享受Brian De Palma的運鏡。



而劇情方面,可以說是大膽地推翻原本影集觀眾的印象。

我不是影集的忠實觀眾,不論與原作的牽連。

第一集的劇情走向最為曲折,也是系列電影中劇情比例最重的一部。

且嚴格說起來,純粹的動作戲只有電影末段。

Tom Curise在首集劇中仍不是那麼地以自我為中心,沒有二三集嚴重。

但仍然是包辦團隊中所有事項,組員只是適時地給予協助。

沒有影集中那樣各司所長的職業分工是正常的。

電影需要一個可以讓觀眾投射的人物。

首集中恰當的安排文戲以及動作場面,節奏上緊湊而連成一氣。



而我最喜歡的一點是:Tom Curise在本片拿槍的時間少之又少,甚至沒有任何槍戰。

除了最後一幕是用蠻力取勝之外,仍保有鬥智取勝的精神。



比起二三集來,仍然是首集來得有特色,無論是劇情或是影像風格上。



-----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Caveman's Valentine

導演:
Kasi Lemmons

編劇:George Dawes Green 



我一直有個壞習慣,即使手上仍有沒看完的片子,我看到有興趣的片子還是會買下手。

因為,晚出生的我已經錯過了好多好多的電影,有時候跟某些片子錯手而過,是很遺憾的事情。



而本片一聽片名就知道是不看到最後不知道結局的劇情片。

(對於看到最後仍不知道結局的片子我更喜歡)

我是衝著山謬傑克森Samuel L. Jackson主演就買下了39元的天王vcd。

雖然對劇情、導演一無所知,不過他是一個讓我愛看他演戲的演員。

只看過他的一部劇情片─命運交錯《Changing Lanes 》,他是一個相當有吸引力的演員。

比之於尼可拉斯凱吉、艾德華諾頓,都是外表不吸引我;說到演技,我卻看不出有什麼特別高明之處。

但是,我就是很喜歡這幾位演員在鏡頭前的樣子。

跟賞心悅目的感覺不同,他們的一舉一動似乎都在引導你進入一個迷人的故事。



撇開本片的中譯片名,The Caveman就是山繆傑克森的角色,住在公園裡的山洞,留著長髮和一臉不刮的鬍子,衣衫襤褸配著一雙十二號的爛皮鞋。

妄想著高樓上住著一個用Y射線來統治全世界的人,只有他才能看見這種可怕的武器。

他深信他腦袋裡受著復仇之神的飛蛾六翼天使的侵擾,嚴重到連他身為警員的女兒都不肯相信他。

片中對他的過去描述並不多,只知道他曾經讀過茱莉亞藝術學院,有作曲的天賦,主修鋼琴。

而他卻不願意刮掉鬍子,穿著正常地找一份工作安分度日,他認為這樣就掉進了『陷阱』。

直到有一天的情人節早上,一具凍僵的屍體在他屋外被發現。

警方只認為這是意外,而他卻認為這是一場預謀的謀殺。

這是一個知名藝術攝影家和塔上那個人的陰謀‧‧‧



Caveman這個角色非常的迷人,山謬傑克森也詮釋的相當好。

他看似瘋瘋癲癲卻擁有驚人的音樂天份與素養,擁有一個超脫的藝術家心靈。

本片有極大的篇幅來描寫Caveman的心理狀態與他所見到的幻覺,其實刪掉這些對整個劇情完全沒有影響。

但是只要這麼做,整部片子就變成非常普通的凶殺片了。

然而本片並不是像極光追殺令《Dark City》或是異次元駭客《The Thirteenth Floor》這樣的科幻電影。

而只是劇情驚悚片。

雖然本片中貫穿整個故事的凶殺案耐人尋味,但並不是本片的重點。



Caveman代表的是一個迷惘的心靈,但他並沒有被迷惘擊潰。

而是堅持自己的意志、自己的信仰,即使那是錯誤的、那是不存在的。

面對全世界的不信任,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所相信的真相。

我們或多或少可以在Caveman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本片由小說改編,原作以及編劇皆由George Dawes Green擔任,本片的劇情結構反而不像一部電影,而

像一本書。

讀來讓人回味無窮。

另外一提,本片出現的鋼琴曲目非常值得一聽。




-----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了大學以後幾乎沒有時間接觸電影,光是活動就忙不過來,也失去一部分對觀賞

電影的敏感度,盡量以不涉及劇情的方式來討論這部電影。



男主角凱吉應該是全片的號召,看凱吉演戲實在是一大享受,如變臉中的大反派、

八厘米的私家偵探、火柴人的詐騙專家、國家寶藏的史學博士,凱吉的外型特徵太

明顯,這幾部片的造型沒什麼改變,大多都是一襲西裝、大衣。



但是最好玩的地方是,即使扮相沒有什麼改變,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凱吉在各個角色

中的差異。

變臉中從噁心的嘴臉切換到沉鬱的臥底警官、火柴人中的強迫症患者,到本片─

提著手提箱縱橫第三世界的軍火販子。



全片可以說是凱吉的個人秀,雖然各個配角個性鮮明,但始終在烘托凱吉的角色。

而凱吉在本片的演出仍舊讓人眼睛一亮,帶著一點戲劇性的誇張,但是卻不失其特色。

在介紹各種武器的時候,流利的台詞和談判能力表現的極佳。



至於導演,我則是在出了戲院才注意到即是虛擬偶像的導演。

回想起來,劇情節奏的確如同虛擬偶像一般的大起大落。

虛擬偶像以及本片都是由Andrew Niccol編導,題材都非常的獨特。

特別是本片,揭露了我們平常所不瞭解的軍火販賣,導演除了處理劇本、題材之外,也知道如何吸引觀眾,例如虛擬偶像的艾爾帕西諾、本片的尼可拉斯凱吉。



至於整部電影,片頭的運鏡手法是本年度我看過的電影中最難忘的─一顆子彈的一

生,不僅扣住本片主旨也讓觀眾有極好的視覺享受。

本片用了許多誇張的黑色幽默,但是讓人會心一笑的同時卻揭露現實的殘酷,比起真實的紀錄片更讓人印象深刻。

跟虛擬偶像一般,導演製造了一個不存在現實卻又反映現實的世界,誇張的戲劇成分卻突顯最最現實的那面。



幾個有趣的地方特別談一談:

在彈殼落地的聲音,對主角聽起來卻是收銀機打開的聲音,很有趣的比喻。

在介紹衝鋒槍的時候,旁邊的音樂卻是天鵝湖,呈現很不協調的氣氛,卻不詭異。

不知道為什麼,軍火買賣一直跟女人扯上關係。

凱吉的中國話:「我比較喜歡打槍。」

而至於本片的台詞,我愛死這種有點自嘲、又有點諷刺的語氣,特別是尼可拉斯凱吉的嗓音。



總而言之,儘管戲院裡冷氣有點冷,導演和凱吉仍然提供給我兩個多小時的歡樂時光,而我有點後悔沒有在第一時間內看到本片。



-----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天之內連續找了兩片同導演的續集電影,一部是英雄不回頭、一部是洛杉磯大逃亡。

妙的是,我搞不太清楚這兩部電影的前作傳承。

完全只衝著導演下手。



我的尋片之旅總有奇妙的連結,就像連續看了兩部開頭都是男主角從浴缸醒來的電影。

不經意的在唱片行、百事達找到期待已久的片子。

甚至想看一部電影,它就自己出現在架上用合理的價錢叫我把它帶回家看。





好吧,和羅伯勞瑞格茲是從萬惡城市開始結緣,這傢伙一臉商業片氣息。

不過我也只看了他的兩部作品,目前為止都讓我拍手叫好。

要評分一部電影可以從許多角度下手,分鏡、演員、配樂、剪接,場景。

不過羅伯擅長的是把片中的氣氛傳達給觀眾。

從萬惡城市中,Sin City的一景一幕;到本片中濃郁的異國氣息。

墨西哥式建築,大庭院,烤肉飯,吉他!



悲劇英雄的悲劇開場,彈著吉他畫面從前後角度不斷的切換。

誇張的槍林彈雨,英雄的鬱鬱寡歡背後是一段曲折哀傷的曲子。

不離手的吉他,是自己生存下去的利器。





角色雖多卻井井有條,每個人物各有千秋。

羅伯在角色的描寫是我見過最喜歡的。

角色個性與特色一覽無疑,卻又不搶主要角色戲份。





墨西哥黑幫、毒梟、幹員、吉他手,墨西哥吉他配樂交織成為一段幻夢般的傳奇故事。

我承認這是很狗血的商業片,不過我就是愛這種調調。



-----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休葛蘭在Love actually 化身官場得意 情場失意的首相大人;看休葛蘭在Notting hill扮演居住諾丁崗,中年離婚的旅遊書店老闆;看休葛蘭在BJ單身日記中是個十足的愛情大騙子。

在非關男孩中,休葛蘭扮演一個年過三五,一事無成、游手好閒,完全沒有生命目的的中年男子Will。

就如同他戲中的台詞:「我的生活就是will show,其他人都是來賓,只有我才是固定角色。」

沒有人打入他的生活─直到一個和他完全沒有交集的小男孩─Marcus介入了他的生活。



衝著休葛蘭挑這部片,我原本以為是大灑狗血的溫情片。

不過這是小說改編電影,儘管改編風味沒有那麼濃厚。

全片劇情相當平實而不脫離現實。

導演是導過美國派第一集的Chris WeitzPaul Weitz

不過這並不是像是同類型的青少年電影,反而有種成熟的意韻。



不僅僅探討十二歲小男孩的生活,也敘述單親家庭與單身漢兩種不同的家庭結
構之間的互動關係。



片頭開宗明義的點出:’No man is an island.’很值得令人玩味。



本片輕柔的配樂也是不可錯過。

相當令人覺得舒服的一部電影。



-----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是一部有海報上有布萊德彼特的電影‧‧‧

我是衝著許多的大牌影星而選了這部片子,演員陣容包括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上面提到的Brad Pitt、以及在本片中很搶眼的Kevin Bacon



看起來是一部商業大片,但其實不然。

包裹著法院、黑幫電影,不過這都不是電影談論的中心。

故事有絕大多部分敘述四個少年的童年生活,包括在那個紛亂的年代和環境之下的貧民區小鎮。

全片有濃厚的小說改編氣息,由雨人導演Barry Levinson改編劇本/執導。

雖然有許多大牌明星演出,不過在劇情張力方面並不如一般商業大片的緊湊,影帝之間的對手戲並未針鋒相對,而是各在片中各盡其職。

正如同片名,故事說的是四名進了少年感化院的sleepers之間的手足之情,而非像「失控的陪審團」那般的鬥智電影。

本片描述四人之間的感情令人動容,不過在改編以及電影節奏上,我認為步調並不是很好。



-----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劇情洩漏)







從未有一部電影,可以讓我再看第三次的時候仍保有探索的新奇感。





忘了是多久以前看了這部片,我從未忘記那劇情直轉急下的衝擊感:正當你被大衛芬奇跳接式的鏡頭和敘述手法搞的眼花撩亂,正開始不耐煩之時,突然一個炸彈轟下來,電影前半部分我們所認定的全不是那回事。

而此時,電影的高潮才正要開始。



看了第一次以後,過沒幾天我又把光碟片插入光碟機。

我同時被大衛芬奇的攝影手法和Jim Uhls 的劇本所震撼,我從未看過這麼『屌』的電影,值得在短時間內再次品嘗一次。

(特別是片尾)



而我卻有點抓不住電影的中心到底在談論什麼?單純的人格分裂?



直到某個夏日午後,我又再一次地把光碟插入光碟機。

從開始再次被大衛芬奇花俏的鏡頭剪接所吸引,到腦海一片轟然,我想問:



「Who am I and Where  is my mind?」



就像泰勒在本片強調的:“你的工作不代表你、你銀行裡的存款不代表你、你開的車不代表你‧‧‧”

但現實生活是:你沒有一份好工作,沒有人看得起你;沒有錢,沒人鳥你;沒有好車,喔,那快滾吧!



你能分辨你的某兩個上司有什麼不同,你和你的同事有什麼不同?

當我們活著只為了追求更好的生環境:全套家具沙發、BMW最新款式、名牌包包。

那麼,我和隔壁的老王有什麼不同?

除了我們身上穿的衣服牌子不同,開的車款式不同,老婆的長相有些不同之外,我們有什麼差別?



當物質生活支配了精神生活,我們的情感、個人獨特性就這樣被忽略掉。

當我說我想念中文,我想讀歷史,得到的回答通常是:『你有沒有考慮過以後的出路?』

我不是想問為什麼學習這些東西會沒有出路,而是為什麼人們只關心這個?

關心自己薪水袋厚度、關心自己銀行存簿的數字、關心自己的車、關心自己的小孩未來能不能找到一份可以供自己養老的工作。



就像泰勒在高速公路上放開方向盤,問後座的成員:「你臨死前想做什麼?」

他們毫不猶豫的說:「畫一張肖像」、「蓋房子」

而愛德華諾頓飾演的「敘述者」,卻說:「我不知道要做什麼!我只覺得生命乏燥無味!」



為什麼編劇不給主角一個名字?只因為當我們心中被物質所支配時,我們的名字還有什麼意義?

我們不能做真正的自己,有太多壓抑,只好到處參加各種疾病慰問團體,去抒發自己無法宣洩的情緒。

聽起來很諷刺,但你怎麼不去想想自己的某些部分正符合「敘述者」的特質?

這個角色巧妙了透視了我們的社會情景。



大衛芬奇用著極度的暴力、血腥、性來包裝這個故事,強調著個人主義、個人特色。

用著很不正經的一面,敘述整個社會生態。

每一個角色都有極為濃厚的個人色彩:泰勒的戲謔不羈、瑪拉的頹廢厭世、鮑伯的大胸部。



在故事結尾,大樓倒塌,電影還沒結束,節奏響起,我跟著哼:


「Where is my mind? where is my mind? Where is my mind?」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這篇文章並不算是影評或是電影觀後感,並不是每一篇有關電影的文章一定要牽扯到欣賞不欣賞或是價值論斷的問題。

一部好的電影,一定在某方面結合了許多人的人生經驗,包括導演、編劇、演員、攝影指導等等。

看一部電影,不只是看花大錢砸出來的膠捲片,也不一定要從娛樂或是藝術方面的角度切入。

電影就是電影。



會在光南架上挑選這部片,我只看了是盧貝松執導,尚雷諾主演就買了下來。

好導演的確是選片的一大因素之一,甚至不用管整部片是什麼題材。

在這之前,我對盧貝松的片子沒什麼印象,只知道他最近當了許多商業片的製片。

盧貝松的風格我不甚清楚,只接觸過他兩部作品,一是第五元素,二就是本片。

兩部片也無法拿來做比較,畢竟是不同的類型。

尚雷諾Jean Reno飾演的Leon,是個漂洋過海遠赴紐約的義大利殺手,過著和平凡人沒有兩樣的生活:住在小公寓套房,冰箱裡永遠躺著兩罐鮮奶,在窗台栽種著一盆小盆栽。

娜塔麗波特曼Natalie Portman則是在十三歲的在這部出道作品扮演毒販的女兒瑪蒂達;由於家庭因素,有暴力傾向的老爸、繼母與其女兒,瑪蒂達理所當然地被認為是問題少女。

直到毒販老爸私藏毒品慘遭緝毒組警察屠殺,Leon的生命才和這個住在他公寓隔壁的小女孩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遭到家暴的瑪蒂達,坐在走廊上,偷偷點著煙,Leon和她攀談。

瑪蒂達問:「生命永遠都是這麼艱苦,還是只有在當你是個小孩的時候?」

Leon頓了一下,無奈的說:「永遠都是這樣。」

是的,生命永遠都是這麼苦,可是為什麼我們仍然選擇不放棄?

讓我們生命發光發亮、讓我們值得活下去的事物,是財富?是名聲?是地位?

我想這和全民情聖Hitch中一句台詞的意念一樣:

“Life is not the amount of breaths you take, it's the moments that take your breath away. ”

生命不是你呼吸的次數,而是讓你屏氣凝神的時刻。

支持我們活下去的動力其實很間單,不僅僅是生命中的美好時刻,而是註定介入我們生命中的人、事、物。

就如同Leon最後對瑪諦達說的:「認識了你,我才瞭解生命的意義。」



有人說全片還是帶有好萊塢氣息,我並不否認。

盧貝松用平實的手法和恰到好處、瀰漫著淡淡憂愁的配樂來呈現整個故事。

在他的手下,忙碌的紐約卻帶有法國的街頭氣息。

這是一部很淡很淡的電影,可是卻給人很深很深的感覺。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內有劇情 小心服用







繼John Q以後,就很期待丹佐華盛頓的演出,加上最近很亮眼的童星─達可塔芬妮。

期待了這部片好久,可惜卻不如預期。

最糟糕的是,中譯片名直接洩漏了結局。

Man on fire和火線救援在字面上搭不上關係,且後者直接把劇情作為標題。

這實在破壞了我最大的觀影樂趣。



導演的快速分鏡在片頭就一覽無遺,且幾乎貫穿了全片,加上喜歡使用鏡頭特寫,不知道

是我功力不夠還是沒有用心,但是我搞不清楚為何要頻繁的使用這類手法。

而劇情節奏似乎有點失衡,把克里西和琵塔之間的感情著墨只放了四十分鐘左右,而後面

的劇情則佔了一百分鐘,且並無過度的強化克里西內心的衝突,著重於復仇的過程。



片名標榜著Man on fire,不過導演在表達怒火之際,只強調具體化的復仇,而無更詳細的

描述琵塔對於克里西的重要性,只有幾個鏡頭交代過去,未和前面的鋪陳合成一氣。

加上充斥全片的快速晃動鏡頭,我認為太累贅且帶有匠氣,並不是個好方法可以把角色的

情緒傳達給觀眾。



至於結局,片名都打上了火線救援,當然知道琵塔沒死,但是除此之外,全片也沒有給予

任何關鍵性或是暗示性的提示,可料想到的結局,但是對於不知情者卻又太突兀。



丹佐和達可的互動演出很精采,丹佐的演技仍是很精湛,但是導演一直使用快速鏡頭來描

述,而省略很多對話或是劇情,我實在不能入戲去體驗這樣的一個角色。

達可,作為童星,他的演出相當不錯,但是似乎仍有幾分雕飾的味道。



體來說,扣掉了幾個缺點之外,也並無值得特別讚賞之處﹔動作場面表現不俗,但是這

並不是一部好電影的必需品。



-----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再也沒有一件事是比期待半年的電影在欣賞之前,聽到大量的負面評價與結局洩

漏還糟糕。

War of the Worlds不是我今年最期待的電影,不過我也盼望了大半年。

這是我這麼晚才踏入戲院的原因。



關於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我並不覺得他的拍攝風格十分有特色,除了他的說故事

技巧和對電影品質的水準保證之外,其餘並沒有吸引我之處。



看了一個多月的預告片,我想這會是一片屬於上品的無腦的動作科幻娛樂片。

就是你可以安心的坐在電影院裡面,享受特效和不斷襲來的高潮,最後看著男

女主角一起擁吻,快樂的走出電影院。

除了『這部電影很好看』之外,你其餘也得不到什麼。



I was wrong.



會有爭議或是負面評價,來自於有絕大部分的觀眾跟我一樣受到電影宣傳影響,認

為這是上述類型電影。

不,這絕對不是侏儸紀公園系列的外星人版本。



正當觀眾想著外星人會用什麼手段來打擊地球人,地球人會用什麼手段反擊外星

人。

這部電影探討的並不是如此淺薄的層面。

我也是在期待著外星人還有什麼大絕招來毀滅地球,不過當電影進行到中段,我

突然驚覺到這和我期待的完全不同:



環保理念、政治議題,不斷地被加入商業電影中,但事實上,所謂商業片色

彩依舊濃厚,觀眾期待一波又一波的高潮迭起,期待所謂的美好結局。



史蒂芬史匹柏終於在拍了一連串的商業電影後,推翻了自己設立的格局。

跳脫為人詬病的窠臼,或者說是觀眾的胃口也變了。



(也許從AI.就打破了舊格局,然後在本片中再次強調)



不再是以往不合理的主角威能定律,不再是全人類存亡的危機。

這是一個單純的故事,你或是我,在遭遇到這種情況下的反應是什麼?



先不論外星人侵略方式合不合理,但是在這部電影中,很清晰的描述了『平凡人』

在這種情況之下,遭遇的人、事、物。

排除掉電影的手法,這幾乎是一部模擬的紀錄片,不再是溫馨灑狗血的劇情,而

是深刻的描述到在個人的存亡危機之下,我們該做什麼?會做出什麼?



這絕對比以取悅觀眾的手法擊敗外星侵略者要合理的多!

透過碼頭工人Ray的角色,一個平凡的父親,遭遇婚姻問題,親子問題,來表現出

一般平凡人的情感,而不是以群體的悲鳴來震撼觀眾。

所以少掉許多不必要的破壞場面,我們看到的就只有Ray一家人在面對這種危機

下所展露出的情感。



Robbie不對外來力量的屈服,Rachel則是扮演了一般十歲小女孩的角色,至於

Ray則是反映了大多數人─也許我們平常都不是正直有禮、對生活認真的人,就

像Ray的台詞:



"I work for living."



我們從未注意到身邊的事物,對一切感情麻木或是忽視。

直到災難發生了,我們才被迫正視這些平常被忽略的情感。





標題的反高潮主義,我想則是從蜘蛛人二,這類大型商業片跳出傳統開始改

變觀眾的胃口主角並沒有和反派角色有太大的對立或者是以雙方的大對決來做收

尾。

Batman Begins也強調主角的內心發展,去掉了以往拔掉特效場面就一文不值

的詬病。



反高潮不代表沒有劇情的迭宕,而是以往的好萊塢電影的高潮不是空洞大特效場

面串場就是一個迎合觀眾的結局,中間穿插著是可以推想出來的劇情。



而史蒂芬史匹柏一向是好萊塢的主流,幾乎領導了所有商業片的走向。

我想他不可能把自己電影的結局搞壞,我原先以為是劇本太強調外星侵略者的

威力,導致最後無法收尾。



但是整部片的走向並不是在於全人類的戰爭,對於結局,我覺得這樣好多了。



演員的演出無可挑剔,配樂恰到好處,特效自然不用說了。

史導掌握的鏡頭還是如此有力,仍然加入了令人緊張的氣氛與元素。

最糟糕的還是宣傳,為了吸引觀眾,把一切誤導成上述的娛樂片。



至於對我個人來說,其實我比較想看的是上述的無腦娛樂片:我付錢,你給我娛

樂效果。

但是長久的來看,War of worlds帶起的效應必定會對後世的電影有影響,而

我樂見其成。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先聲明,這部電影只推薦給部分群眾!

 

 (海報方便有尋片慾望的朋友,VCD/DVD都用這張)



我挑電影的範圍很廣,幾乎什麼類型的片子都看。

其實只要聽過一個人的推薦,我就會試試看這部電影,畢竟在金錢上的損失並不大。

一方面有尋片的樂趣,一方面,很糟糕的片子幾乎不會有人推薦。

感謝天王片商發了一堆廉價天王片,像我這種不挑剔的人,電影的內容對我來說比較重要。





電影要賣得好,先要有個好片名和好宣傳。

而我要說的這部片─Impostor剛好沒有好片名也沒有好宣傳。

強殖入侵?這什麼鬼?我因為這片名,晚看了這部電影一年!



先簡單的介紹,這部片原著來自於Philip K. Dick ,包括之前的關鍵報告、記憶裂痕,都是這位先生的原著。

(有錯或是不完全的地方,麻煩請指正或補充。)

而導演則是Gary Fleder;我在看完本片的時候,一直搜尋導演的歷年作品,發現他是影集導演,除此之外,他還導過失控的陪審團。

失控的陪審團讓我極為推崇,名列我看過的鬥智機巧片的前幾名。

這另外開文詳述。

回歸正題,我在看(和買)這片的時候,並不知道這導演導過失控的陪審團,所以沒有什麼先入為主的觀念。

不過我仍是抱著踩地雷的心態在欣賞這部電影,畢竟知名度實在太低,中文片名又十分的低劣!

(我也舉不出其他合適的中文片名,但是我絕對不會在2002年的電影用80年代的標題)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除了特效維持一般水平,導演的分鏡和敘述能力都十分的有水準和有特色。

我隱隱約約有我看過這傢伙導的電影的想法在腦海,所以才重新搜尋一次他的作品。

那全片值不值得看呢?

我認為是值得的,在Philip K. Dick 的改編作品中,一向都極有娛樂性,未因年代的關係而失去味道。

劇情在全片開始的十三分鐘急轉直下,接著就是一連串的起伏轟炸觀眾。

雖然和關鍵報告和記憶裂痕都屬同一類型的故事模式,但結局是推薦的原因之一。

(主角都是高知識份子,後因神秘事件遭追捕﹒﹒﹒)

本片的結局實在不像商業電影也不迎合一般大眾的口味,而電影處處皆是商業電影的佈局,不是一流製作,

但也花了不少錢。

關於結局我不能透露太多,留給想享受這部片子的人。



最後簡略的拉一下故事背景,發生在2079年,人類與人馬星人的戰爭之中。

而我們的世界被一分為二,大城市罩著保護罩防止人馬星來的空襲。

其餘的地方則是廢墟,住著沒有身分的遊民。

在未來世界的背景則因為製作小組的不同,和關鍵報告和記憶裂痕都是不同的風格。

佈景搭得極好,看得出來後製的用心。

(當然還是有其瑕疵)

未來的世界仍和現在的世界充滿了化分,即使外星人的介入,地球人仍然把地球上切割一塊塊的區域。

這個議題並沒有深入討論,這是改編的必然缺失。

還有,全片沒有出現造型奇特的外星人,所以我說強殖入侵是很糟糕的譯名。

我並沒有把這部電影評為好電影,畢竟有其缺失,也並不是鼓動群眾來找這部電影來看。

(我是看到某討論的推文,才決定找這部片子來看)

你可以不相信我的鬼話,因為我說過這不是一部迎合大眾口味的電影,請不要找這部片來看不滿意又怪罪我的鬼話。

(畢竟我不能一直把主題放在大家都說好的電影上)

如果你喜歡Philip K. Dick 架構的未來世界,那麼建議你可以找來看看。

另外,比起Dark CityThe Thirteenth Floor 也是不遑多讓,喜歡這兩部片的觀眾,可以考慮我的推薦。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由提姆波頓執導的小說改編作品

(提姆波頓導過哪些電影?蝙蝠俠1、2,斷頭谷,剪刀手愛德華,巧克力工廠,ETC)

提姆波噸的電影風格有如天馬行空,你很難猜到下一步會怎麼走

而如真似幻的電影手法,常常帶給觀眾意外的驚喜



Big fish敘述一位有如傳奇人物的父親的冒險故事,而他的兒子卻認為這些都是老爸的吹牛

直到有一天,父親病倒了,他才發現其實這一切...



這部電影可以被歸類為冒險奇幻劇情喜劇片,提姆波頓是個說故事的好手,要將原著呈現於大螢幕上自不是問題,劇情交錯在父親年經的時候和晚年,用奇幻的外表包裝著深刻的父子之情,故事從父親小時後的冒險故事到青年外出旅行尋求真愛,無不耐人尋味,讓人想一探究竟。



-----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由Richard Curtis 自編自導的愛情喜劇

Richard Curtis何許人也?

他的編劇作品大都以英國為背景和好萊塢美國都會生活截然不同

如:BJ單身日記1、2,休葛蘭和茱利亞羅勃玆演出的新娘百分百(Nothing hill)

而且電影相關配樂都十分之棒,特別是這部他第一部執導電影



片名翻譯可能會讓許多人望之卻步

這裡列出幾個推薦理由



1.觀眾的意見:imdb 21,776張選票,評分高達7.7



2.配樂:讓人激賞,其實可以說全片是一支大型MV



3.故事性:主要敘述十個互相關聯卻又獨立發展的短篇故事,圍繞著同一個主題:

『Love is actually around』

不僅僅訴說都會男女,包括了親情友情,上至英國首相下至平凡小人物的愛情,都值得玩味



全片演員陣容堅強,建議可以一邊觀賞一邊尋找眼熟的演員

配樂是一大推薦理由,請在欣賞時別忘了這個大功臣

電影氣氛圍繞著聖誕節前夕有喜有悲之中,帶著歡愉和幽默的氣氛

是一部可以驅除壞心情的好電影



詳細影評及曲目介紹會在暑假左右補完



-----


eva9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